毒鸡汤
科技发展至今,从业人员的疲态越发明显,
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和大数据、摧残心智的工作制、高速运转的效率需求,
搭配难以专注的大脑和碎片化时间,已经让人身心俱惫。
科技发展至今,从业人员的疲态越发明显,
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和大数据、摧残心智的工作制、高速运转的效率需求,
搭配难以专注的大脑和碎片化时间,已经让人身心俱惫。
除了极少数金领,绝大部分人的职业都是一份平稳的谋生方式,
悲观一点说,大部分人的理想人生都不能仅靠职场获取。
把职场当成一个个人成长、资源积累和人脉平台等基本盘搭建的过度阶段,等时机成熟后再谋求其他的发展渠道。
只有这样,人生才有发迹的希望。
世界上所有事情, 都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
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就结束了。
—— 《年华似水》
你准备好了,别人也早就准备好了~~
耐心等待对手情绪崩溃,在别人浮躁的时刻,冷静沉稳地收割。
在网络中,无论你分享过多少优质内容,
只需一次不合心意,关注者就会毫不留情的痛骂你,然后取关。
在现实中,无论你付出过多少真心与善意,
只需一次违背对方利益,身边人就会翻脸,过往的恩情一笔勾销。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因为世上的道理,大多是人们编出来为了自己心安的。
比如说,劝弱势的一方要学聪明点,要保护好自己。
真正可怕的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怀才不够。
年轻的你,总渴望出人头地,一鸣惊人,一遇到挫折又容易抱怨命运不公、怀才不遇。
不要在该磨刀的时候着急去砍柴,在应该努力的道路上不要着急看到结果。
总有一天,当你足够好,时间看得见,众人也都看得见。
道理要讲给真心想听道理的人。
如果对方对你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你就算有辩论技能,也最多只能让他口服心不服。
谈话和交流永远不是为了战胜对方。
我们尽可能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的放矢,有实际效用,不要让自己总是沉溺和满足于口舌之争。
凡是成功过的人,在困难时期都乐观地看待未来。
如果你总是悲观者,那你什么也不会做。
你啥也不做,也就没有成功可能性了。
好的书,作者会清晰阐述他的思路,
让你惊叹作者从平凡的前提出发竟然能得出那么深刻的结论,
传授思路就是授人以渔。
而国人写的大部分书,更偏重罗列结论,对思考过程语焉不详。
这是东西方作品的最大区别之一,
这种区别不知道是怎么从文化中演进出来的。
有事做非常重要,这里的”事”不一定是事业,或者很宏大的目标,
只要自己喜欢、能专注其中即可。
这样能让你有存在感,知道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
然后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充边界,慢慢地,整个人就脱胎换骨了。
很多宅男、怨妇、杠精、键盘侠,就是因为没事做,天天瞎琢磨,把自己琢磨废了。
周末休息就好好去玩,不要假认真哈~~~
自律的正确姿势,是抓住努力时的每一分钟,
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去努力、最后拖垮了身体。
自律是有成效的,你的时间投入到哪,回报就在哪里。
舒适圈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可惜的是,
这里面却什么都没有
仅凭兴趣,如何成功呢?
我们需要培养生产型兴趣爱好。
你爱咖啡,你爱旅游,你爱看电影,然而这些都属于消费型兴趣爱好,消费只能让你变穷。
甚至连看书都不是生产,只是输入。
卖咖啡给你的人,才是生产者;
开度假村的人,才是生产者;
拍电影、写影评,赚得你点击率的人,他们才是生产者……
我年轻时有个梦想,希望能在大学任教,传授自己学习与创业上的心得,
但后来我某位在大学任教的朋友聊到,现在学生都很混,包括研究生。
我心想,这不是我要的啊!跟一群没有兴趣听你课的人讲述你的人生经验,这无异是对牛弹琴呢!
这不是分享,而是痛苦,从此我打消了到大学任教的念头。
“所有软件的质量问题和延迟问题,基本上都有同一个来源:产品经理不断变更需求。”
“当你不断要求修改软件的方方面面,却又不更改里程碑的日期时,代码就会变得不正常,因为你不得不快速地更改和修复,这会导致许多软件 Bug,并且很难修复。”
“需求管理是软件开发的最薄弱环节。他们不断变化需求,会浪费大量时间,是软件质量问题的最大来源。”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增加原型开发阶段的时间,在原型阶段尝试解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后就尽量不再变更。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尊重权力,
表现为在家尊重父母,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在单位里尊重领导。
尊重权力强调的是服从领导者的意志,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管理的进步相对来说比较难,因为权力太好用了。
相信……可能……。……而言……。
当然,如果……,那也必然……。
如果……,恐怕……,即使……,也……。
我们也不难看到,……不但应该……,也应该……。
我们比任何人都……也绝没有人敢于……,这是可以通过常理推断的。
当然,……我们知道……。
客观说……,但同时……。只要……大多会……。
有时……但是……。
我相信……一定会……。
手持两把锟斤拷,
口中疾呼烫烫烫。
脚踏千朵屯屯屯,
笑看万物锘锘锘.
迷茫,本质上是大脑决策时所需的信息不足。
这很常见的事,人都会遇到。
当你迷茫时,不要觉得害怕,反而应该觉得高兴。
这是你的大脑在发出警报 —— 信息不足。
别偷懒了,得上进一点。
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
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
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
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
好算法的两个特征:
1. 正确
2. 性能和效率
财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焦虑,
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想象的概念,存在很多模糊空间,不必给自己加太多戏。
身体健康问题,是非常明确、一点也不能马虎。
多给情绪价值,多支持鼓励;
少给工具价值,没事不要插手,不要教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至于利益价值,你也给不了,除非是收入殷实才会帮衬家里。
既然这样,你是不是意识到自己给不了利益价值,
是不是该好好操心自己了?
交朋友就大方点。
请他们吃饭,主动买单,逢年过节给人发红包寄礼物。
不需要会说话,也不需要过分热情。
朋友关系不是交了利用的,而是用来投入和维护的,需要花很多钱的。
任何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
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没什么是轻飘飘就能得到的。
好朋友、好恋人,都是真心对待才会有的。
懂人性的人不说道理。
就算要说,都把硬邦邦、苦哈哈的道理包装得又好看又软和,让你不当是药,当成糖一样咽下。
当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需要讲道理才能解决问题时,就说明到了感情脱离的时候了。
这也是日常讲道理没用的原因之一。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现在的工作干不下去了,未来怎么办?
军事行动至少要准备两套计划:A 计划在正常情况下执行,B 计划是应急计划,在 A 计划落空时执行。
B计划就是你的消防通道,万一人生发生火灾,你知道该往哪里走,避免乱跑乱撞,被大火困住。
本质上,B 计划是人生的一种风险控制。
制定 B 计划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人生重新开始,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千万不要把 B 计划想得很浪漫,现实往往不是如此,B 计划其实非常艰苦。
就是因为 B 计划实施起来非常艰苦,所以你最好去做那些你喜欢的事。把这个当作 B 计划的起点。
很多人也许会从实际出发,想着如果失去现在的工作,就先在家里休息几天,然后设法在另一家公司里面找到一份类似的工作,再在新的岗位上重整旗鼓。
这不算B计划,而只是 A 计划的延伸。你最好把 B 计划当成逃离A计划的一个机会,借此追求一种梦想中期望的工作。
只有这样,你才有最大的动力,忍受 B 计划的艰苦。
一旦有了 B 计划,我建议,最好立刻动手做一些准备。
不一定为了真的实施,但至少让它从一个很模糊的设想,变得稍微具体一点。
千万不要只是想想而已,人生缺少的就是行动,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后面的旅程。
— 阮一峰
省钱的初级阶段 —— 减少消费,
高级阶段 —— 控制成本。
不懂得控制成本的人,大概率会一直穷下去的。
凡是跟你说省钱不重要的,要么是蠢,要么是骗子。
生活本来就是用长期打工换短期自由,
用长期头疼换短期快乐。
所有人都是。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并非基于时间线,而是注意力。
你的世界是由你关注的东西所组成的。
我见过许多年轻的程序员勤奋工作,
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编码,
周末也来加班,
努力完成公司的一个个目标,
从来不问、甚至不想“这种需求对不对”、“这个功能有没有必要”,
更不要说想一想“我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中国的现实也很残酷,公司的哲学就是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想做就离开。
我可以想象,
等到九月盛会召开时,工程完成,山头亮起灯光,
与明月共同照映山脚下的西湖,平湖如镜,游人泛舟,夏夜凉风吹拂,何等的美景美事。
骡子参与了这一切的创造过程,但是有谁会记得它们呢,它们的宿命就是接着去下一个工程背铁管。
更糟的是,当骡子老了、病了、残了,背不动钢管了,你觉得等待它的命运是什么?
你应该选择,那些让你产生最大兴趣和热情的职业。
因为未来所有行业,低端的、低技能的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
只有技能最强、最有创造性的人不会被淘汰。
兴趣,也只有兴趣,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钻研下去,变得更优秀。
国内的互联网主要是商务驱动,
运营活动特别多,
修改的迭代也多,
这导致网页的生命周期非常短,
少则几天,多则几周。
工程师必须不停地制造网页,
才能满足海量的需求。
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
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公司迟早会让你来承担成本,通过摆脱你来降低成本。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厌倦,其实是公司的一种制度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个优秀能干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
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现在这个社会,人才流动很快。
能力强的、聪明的人,虽说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但是做几年就远走高飞的情况非常多。
他们的离开就会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补上,公司的元气大伤。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
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
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
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工作流程化以后,如果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就算没有病,也会被活生生逼出病来。
雇佣制度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工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几十年如一日的上下班生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感。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心理疾病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跟雇佣制度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越是大公司,越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
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大公司的工作是非常无聊和让人厌倦的。
钱花光了,人还没死。
日本媒体还发明了一个词“老后破产”,这就是长寿的恶梦。
简单说,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没了,而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没了。
原文: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白领,一般是指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比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金融业者、律师等等,劳动主要以智力投入为主。
通常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衣着整洁,穿白衬衫,所以叫做白领。
— 阮一峰
你越理财,财越离你。
你想抄人家的底,人家想抄你的家。
换个场景定义内卷: 你想要老板的钱 老板想要你卖命
1 人们最想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2 人们最想得到的,永远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情感安慰;
3 人们最想看到的,永远不是真理或真相,而是各种希望;
4 人们最容易被说服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利益。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商业的秘诀,也是社会的真相和本质。
(非原创)
职场里生存全靠演技。
一分的事情,也要表现出花了8分的力气,效果还要让领导知道。
是不是觉得乌烟瘴气的?
没办法,竞争就这样。
组织里,有他内定的规矩,都是上级对下级的。
想活得好,就得关注领导,除了做事,还要会表现自己好的一面。
有句话时不时还是要互相提醒一下:
拼搏、奋斗,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甚至有可能连必要条件都不是。
那为啥大家还要努力呢?
因为我们很多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和资源,所以只能借着压榨自己,来安慰自己了。
穷时感叹社会不公,赚了钱感叹不公是合理的。
只要能赚钱,一切都那么合理、所有安排有它的道理。
什么公平不公平,骗人的。
年轻人千万别上当,你要服,要认命,适者才能生存啊。
在生存链上久经考验的成功人士告诫你们 —— 不要对其他猪圈的生存规则抱有幻想了,那是人家的经验;
职场中被提拔,简单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决定你升迁的那个人,他需要你。
这就需要你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并且有意识的去了解你的领导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领导的心思难猜,但其实很大的原因是,你永远是从一个员工的角度去看待领导的。
这样当然会出现思维偏差。
职场里其实不存在功劳和苦劳,只有领导看到的功劳和实际的功劳苦劳。
领导看到的才算功劳,哪怕你否认也没用,这还是功劳。
领导没看到,你过劳死了,领导也只会觉得这人给公司带来麻烦。
混职场最重要的技巧是表达(混),在于同级、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效率和业绩最大化。
表达的能力超过了一切做实事的能力。
要让一句话看上去更有道理,
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逻辑严谨不严谨、论据充分不充分不是最关键的
—— 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好使得多。
“一个人宁愿忍受原来的困境而害怕遇到新的麻烦。
……真是太可怕了。
人能忍受一切、一切。。。”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
顺势而为,就是寻找世界上最强大的正反馈回路。
对于普通人,最难的是坚持到正反馈的那一天。
最开始单凭一腔热血硬扛,有的人只能扛一周,有的人能扛一年。
他们的区别是:
有没有足够家底,不被眼前的窘境中止;
有没有足够的信心: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是说这个。
这两点足以过滤掉90%的人了。
你这辈子遇到的大多数人,不会真正喜欢、在乎你。
哪怕当下感情、关系好,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一辈子。
不要对人际关系抱有过高的期望,你一定会失望。
人一定要自强不息,你几乎所有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你对他人有价值”这一前提下。
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变强上这件事上,而不是用来讨别人喜欢。
体制内就几条路线:抱大腿升职、混资历、考试遴选、辞职。
如果你没什么背景,也没信心爬上去,那就只有考证一条路了。
从人生大尺度来说,好的关系(家人、朋友、社区)是保持身体和心灵健康、感到幸福的因素;
社会关系少、与人接触少的人没拥有好的关系的人快乐;
坏的关系影响最坏。
目前中国网上舆论非常不强调关系,父母辈皆祸害,伴侣不如独居,朋友不如上网。
很多人说父母皆祸害,朋友皆祸害,其实祸害竟是它自己。
投资中人性的弱点主要表现在:
1、厌恶损失:对避免损失有强烈的偏好。
2、沉没成本:重视已经花掉的钱。
3、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
4、结果偏好:更加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6、锚定效应:过于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
7、潮流效应:盲目地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很多人都相信它。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
——《盐铁论》
回顾当天的所有事情,
如果都是按部就班,没有新鲜感、没有任何挑战,
那就说明你搬了一天的砖,
只不过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搬砖而已。
网上有教人年薪百万的,有教人财富自由的,有教人突破阶级的,有教人逆天改命的。
怎么干好工作、一年多赚个几万块,反倒不见有人教。可能大仙们看不上这点钱吧。
永远不要显示出你对自己的怀疑。
不要对任何人说起你的债务情况。
许多人都喜欢以寻求帮助为借口,
趁机说起自己糟糕的情况,这样会适得其反。
绝大多数人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更有甚者会落井下石。
一个很尴尬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资质很平庸,各方面也很平庸,这种认识错位导致很多人智商平平却总想走捷径。
如果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用最笨的方法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努力,这样的复利效应在几年后也能达到惊人的效果。
而认不清自己的要么走捷径失败一蹶不振要么一辈子只能被动的辛苦。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
1, 天才,这没办法。
2,风水,祖宅压着龙头了。
3,积德,祖辈善良,到你这一辈收获了。
4,中彩票狗屎运,多数情况下场并不好。
5,学习,适用于所有人。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工作其实并不难,最重要是你得明白培养自己的纪律性和做事能力。
什么叫纪律性,就是吃苦耐劳,知道服从和执行,而且诚实胆子大,做的了就做,做不完及时告诉你,而不是拖拖拉拉等事情捂不住了才说
什么叫做事能力,就是做事情韧性足,有始有终,反馈及时
任何企业,都永远最欢迎这种人,而不是什么充满灵感充满创意,独立性自主性高的,都是扯淡,基本干实事的能力都没有,谈个屁的领导力和创新。
而目前在广大青年朋友身上,我看到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还是不多的,甚至很少,因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散漫,没事逛逛街街买买吃食,喝喝茶看看电影;下课了来盘dota王者吹吹牛皮。宿舍开开卧谈会,每个人都迟睡晚起。考试嘛,应付应付就过去了——大学四年都如此,长此以往,再怎么雄心壮志的人,想要振奋,也难了。
培养自己的纪律性和做事能力,在大学里保持自律,保持严格的作息时间,不要像猪一样过着散漫的生活,保持一定的锻炼习惯,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不迟到。设定一个目标,可以是学术上的,也可以是别的什么的,然后集中精力的去努力,去坚持,去完成它,找一些实习,在正规企业下,去和团队合作,完成一些项目,做一些实事。
这会让你充满了纪律性和执行能力,甚至让你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跟那些猪一样的同学和校友完全不同。
相信我,做事靠谱是一个毕业生最可贵的素质,没有之一。
比如读二战期间的历史书,普通人就是看看主流叙事,读一下希特勒,斯大林,邱吉尔和罗斯福的传记,有个大致理解。
但这种视角会存在强烈的幸存者偏差,非常粗糙,而且原始数据可能有些不可靠,导致人们建立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
正如邱吉尔所说,”历史会对我很有善意,因为我打算去书写 (实则美化自己) 它”。
但是如果继续深入读下去,比如读一下墨索里尼的传记,西班牙的弗朗哥的传记,了解一下日本/法国/英国/荷兰/美国 1939年之后在印度支那的博弈和冲突升级的过程,就会增加更全面的视角, 就会慢慢理解当时决策者为什么为做一些事后看来非常愚蠢,但在当时有限信息和视角和各种内部外部约束的情况下,自以为最佳的选择。
然后再读一些官员,商人,平民和科学家的传记,比如朱可夫,爱因斯坦,希拉德,尼尔斯*波尔,香奈儿,索罗斯,Fritz*哈伯, 卡尔波士, 罗斯切尔德家族等等, 再读一些从金融市场角度的解读, 李德哈特从德军军事战略角度的解读,青霉素的历史,链式反应和原子弹研发的历史,等等又会增加更丰富更复杂的理解。
不同角度的细颗粒的历史知识,会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历史,行业和哲学的高度,给予自己宽得多的视野。本质上这就是像人工智能一样,用大数据来培训大脑,但是因为数据的多样性,时间跨度,地区跨度,和行业跨度非常丰富,所以面对当代各种新的现象,更能及早洞穿问题本质, 而从容应对。
这样对历史中一再出现的各种骗局,各种耗费人力物力没有赢家的博弈,瞎折腾和漩涡,金融市场各种出人意料的大起大落,都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去应对,趋利避害.
理解问题本质的好处是降低焦虑感 (因此也减少体内皮质醇 cortisol 的分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减少盲动,使自己有更多时间和资源专注在长期重要的事情上,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文/王川
时间是伟大的魔术,
它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到。
当回首过往,
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和过去的自己变得完全不同。
年轻人总能说出一长串自己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
这些人的集合,就是普通人。
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索罗斯
理论上现代社会的一切职业从业者都可以被取代,区别在于成本高低;
如果不是,那样的社会分工程度太低,效率低下,落后的可能性更大。
能力有多强,跟取代的成本多高一个意思。
出口闭口做不可替代的人,观点太幼稚,体现的是深山修炼情结。
神州自古有三雅——抽烟、喝酒、玩女人。
我从来不抽烟,只喝啤酒,也不玩(玩不了)女人。
我不仅不沾,还鄙视,瞧不起烟酒鬼嫖客。
像我这样的人,是没什么出息,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你看这几十年的伟光正们,哪个不是抽烟喝酒玩女人?
各种白面、福寿膏、姐妹花、抽烟喝酒玩女人是走向飞黄腾达的一大征象。
时间不是你所能骄傲的资本,有效时间才是。
有效时间——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且能高效转化,出成果的时间。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
“如果你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
如果你只关注某一种信息源,
如果你只关注自己愉悦的东西,
久而久之,
便会像蚕一样,
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聪明、善良、快乐,
这三个可以后天获得的最主要价值其实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聪明的人为了快乐是很难不刻薄的,
聪明又善良的人则往往会陷入悲悯之中,
既想快乐又想对别人好那就没法想太多。
想要三个同时占有不是不可能,
那就得退隐到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中去了,
生命很难真正张扬了。
本质上,人的一切行为是为了博取关注,为了心理爽。
不发朋友圈的一定发微博、推特,
不玩知乎的一定玩豆瓣,
微博豆瓣知乎推特都不玩的,
自有他们想曝光的地方——电报、品葱。
网络社交为零,也一定会在酒吧、夜店,各种线下社团同好中找到圈子。
除了自闭症,不存在绝对孤独的人,大家相对孤独罢了。
为什么有的人职场越努力,越升不上去?
烂岗位你就应付下,不要太卖力,否则陷进去了。
一个人见人烦的岗位,谁去做都一塌糊涂,你加班加点干到正常水平,不会因此升上去。
升不上去还走不了,垃圾岗位上,几年过去啥也拿不出手。
你走了,接替的人要能干好。
人家不行,回到老样子,最好你继续干下去。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
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想要走得快,就自己走;
想要走得远,就结伴走。
有情人不会有情人
男女比例失衡是个大问题,
所以可以看看今天美国在鼓吹出柜什么的,
以及历史上军队中的一些事情。
这个世界最残酷的事实:
如果父母要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必须把他们都培养成有出息的winner。
这样才可能有兄弟姐妹情。
winner与loser间,loser与loser间,是没有兄弟姐妹情的。
loser越多,亲情越淡。
人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模仿身边亲近的人,
模仿社群里面大多数人。
充分利用这一点:
多和那些对自己期许高的人在一起,
多把自己置身于积极的社群里。
一群坏朋友也是一种生态,要坚决隔离。
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我提升上的男人收益比花在追求女生上的男人要高不少。
前者的投入对全体女人有效,后者则只对部分女人有效(追求目标)。
在追女人这事上投入过多,风险在于:一旦追求失败,之前的投入打水漂了,血本无归。
提升自己的收益积累则可持续增加,并有助于吸引更多更好的女生。
经过了这么多年,
社交平台最终还是遵循了最朴素的经济规律:
好内容的创造是需要极高成本的,
所以你刷手机时,刷到非娱乐类优质内容的概率很小。
你担心不刷手机就会错过些什么,
其实完全没必要做这种担心,
更多的还是要把时间用在工作和读书上。这样做收益是最大的。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坚持一件小事,靠意志力;
长期坚持一件小事,靠习惯。
坚持一件大事,靠价值观;
长期坚持一件大事,靠信仰。
提问是思考的开端,
要有意识地去质疑你生活中的一切。
过年,只见到父母以及想见到的人,才是过一个好年。
没必要跟那些不咸不淡的亲戚走动,
但很多时候碍于父母的面子又不得不接触,
于是只能为了让他们高兴说一些虚头巴脑、阿谀逢迎的话,
大过年的总不能给人添堵吧。
这些跟你不算亲密的人,带给你的不快乐,
可以极大程度的冲抵过年带来的快乐。
人都怕输在起跑线。
事实上,跑的路越长,
你的起点越不重要。
你之所以觉得起点重要,
是因为你根本没打算跑长。
工作和收入问题属于社交中的禁忌敏感类问题。
除了相亲,一般人主动发问你这类问题,都不是关心你,
而是攀比打压心态。
正常人本来就不会问这种问题。
这时候就认怂自贬,
让对方开心,
捧得高高的,
是最好策略。
有时候你说话被人无视,
并非表达有误或是讲的没价值,
根本原因很可能在于你没钱。
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听有钱人说话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
觉得到处都是人,
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
你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王小波
真正毁掉你的,
不是学习,
不是你所憎恨的,
是漫无目的的“学习”,
和你所沉迷的游戏、娱乐。
没有底线的娱乐会让你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
这个世界上,
除了父母,没有人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身边的人,他希望你过得好,
但是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这就是人性。
有人说:社交太累了。
其实,社交之所以累,
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
要做的事和难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当你走在正确的路上时,往往意味着格外的艰难。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省事定律,做该做的事要重要得多。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
比如“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 —— 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
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
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
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
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
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
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
想拥有清晰的逻辑,就坚持一点:
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
《刻意练习》中的核心方法论是:
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
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
朋友跟我讲他看了一篇雄文叫《笑傲内卷》,
说有一个码农从福报厂意外获得一本《辟邪剑谱》,人称《福报宝典》,
但是他没有自己练,而是选择了开源,
因此江湖上就很尴尬,不练吧卷不过别人,
练了其实也就那样,很多人都练过,
真是泪湿湖畔大工学椅。
权力
财力
魅力(影响力)
能力(知识和技能)
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
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
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
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
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
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
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伯特兰·罗素